数智化赋能项目高效建造
人员进出场智慧管理、建筑机器人协同作业、360度AI巡检、指挥中心数据实时流转……由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分公司承建的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花海院区一期工程项目处处充满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氛围,这得益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秉承“高效建造”核心理念,将数字化转型视为服务“国之大者”的重要实践,实现数字化全方位赋能项目管理。
该项目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作为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首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以“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为核心,通过AI(人工智能)、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建筑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实现“工期压缩18%”,构建起智能建造赋能高品质建筑的生动场景。
智慧技术 保障全流程安全管理
“请正确佩戴安全帽。”记者刚进入施工现场,智能AI监控系统便发出清晰的语音警示。
“安全在施工现场是最基础的,项目通过部署多项智能监测系统与模块,构建了全方位、实时化的管控体系,有效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能力。”项目经理樊志鸿向记者表示,智能AI监控与广播系统的结合,形成了动态化的安全监督网络,智能AI抓拍模块能自动识别施工人员安全帽、马甲等劳保用品的佩戴情况,智能广播模块除日常播放安全教育警示及管理通知外,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还能结合视频监控模块,第一时间通知现场人员处理,显著提升了管理响应速度。
“针对塔机作业安全,我们安装了塔机安全监控模块,可以实时监测塔机的吊重、倾斜角度、风速、回转角度等关键参数,为塔机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还配备了吊钩盲区可视化模块,大幅度降低了吊装风险。”樊志鸿指着远处的塔机对记者说。
此外,该项目在临边防护方面,安装了智能临边防护网监测模块,通过线缆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实时监测临边区域安全状况,有效减少高坠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在用电安全管理上,安装了智能电表、水表及智能配电箱等设备,出现异常时立即报警,便于管理人员根据电箱编号快速定位维修。
一系列的智能监测模块保障了施工安全,记者在300平方米的智能建造指挥中心看到,大量数据在大屏上动态流转,实时呈现人员定位、机械状态、材料物资、施工进度等信息。樊志鸿介绍说,项目已安装应用智能监测模块26项,其中24项已投入应用,各模块推动各项技术集成应用,利用数字孪生、AI技术、智能装备,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场地环境和施工过程进行智能化组织和管理。
不仅如此,在劳务人员全过程管控方面,系统模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红黄绿”码作为工人进出场依据,联动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劳务合同、实名打卡、早班晨会、建设过程违章处罚为一体的劳务综合管理,促进劳务数字化管理提升。
智能装备 赋能高效建造
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在门诊楼施工现场,地面抹光机器人、地坪漆涂敷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等智能施工设备正在进行作业。“这些智能装备大大提高了作业安全性和施工质量、效率。人工作业误差一般在10毫米左右,地面整平机器人误差能达到5毫米,很多智能装备的效率是人工的两三倍。”樊志鸿介绍说。
除了提高施工效率,智能装备的配备还能有效提高巡检质效。刚进入施工现场时,高空的无人机便引起记者的注意,樊志鸿向记者表示,这是项目移动360巡检系统的一部分。
项目建设地点分散,难以实现项目现场检查全覆盖;依靠语言叙述、文字报告、平面图片、视频等方式获取项目信息,难以还原项目管理全貌……为解决这些问题,项目运用了可以全过程数据记录以及具备AI识别能力的移动360巡检系统。融合无人机、机器狗等智能设备,打造了空天地一体化巡检网,赋能进度、质量、安全的智能管控。机器狗搭载AI算法代替人员实现危险区域自动巡检,实时同步巡检画面及隐患抓拍报警信息到平台,可联动创建隐患整改工单,实现在线协同整改闭环。无人机搭载AI算法实现监控盲区的安全巡检,把飞行直播画面实时同步至平台,抓拍隐患画面产生报警记录,可联动创建隐患整改工单,实现在线协同整改闭环。
该系统将全景影像与空间位置映射绑定,为管理者呈现出最真实、完整的数字现场。巡检结束后,结合了“时间、空间、影像”的“影子空间”由系统自动同步生成,管理者可以查看任意地点、任意时刻、任意视角的影像。
信息模型 实现设计施工一步到位
走进项目技术部,BIM工程师正通过三维建模软件优化门诊楼的管线布局。屏幕上,医院的立体架构清晰呈现,每根管线的走向、规格、连接节点都一目了然——这是BIM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医院”。
“设计是项目建设的源头,BIM技术让设计从二维图纸升级为三维动态模型。”项目执行经理安华杰介绍说,项目利用BIM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辅助深化设计,通过施工模拟视频辅以注释,动态展示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形成“视频交底+模型交底+图纸交底”的三维交底体系,确保现场施工一次成优、零返工。例如,在医技楼坡道施工中,因其结构复杂,施工人员难以通过平面图准确理解设计意图,BIM工程师绘制三维坡道模型时,精准标注构件位置、规格及标高,并明显区分不同构件,让施工人员“一目了然”。
“在土方开挖时,我们利用BIM技术建立土方模型并进行动画演示,验证方案可行性,同时向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明确开挖作业方式,确保土方施工高效推进。”安华杰说,针对劲性混凝土结构施工难点,项目运用BIM技术建立劲性混凝土结构节点模型,提前检验钢构件与钢筋连接节点的完整性,有效规避了返工与现场补焊问题。
目前,该项目各单体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和室内外装修。项目建成后,将对推动冀东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提升区域医疗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